首页

朱蓓薇:面朝大海,逐梦蔚蓝

来源: 添加时间: 2018-10-31

 

文|许珂

  鏈辫摀钖?杈藉畞锛堝伐浣滅収锛?(1).jpg

  朱蓓薇,制糖82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领域五位院士之一。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朱蓓薇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领军人才”“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朱蓓薇长期致力于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40余项。曾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出版学术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超百件。

映丹心芳华,成国士之才

  朱蓓薇1957年出生于陕西咸阳。父亲在杨凌农业技术学院工作,作为党员,他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扎根祖国大西北奋斗了五十年。年少时的朱蓓薇深受父亲影响,常随父亲深入田间地头,观察科学实验。

  杨凌地处关中平原,尧舜时代,已开农业之先河,春秋时期,农桑已盛。本是祖训“宜谷者稼穑”之地,无奈千百年来频繁的自然灾害及战乱,农业水平持续低下,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人力、畜力,且技术落后。朱蓓薇高中毕业后开始了三年的下乡务农,白天干农活,晚上点灯读书。老乡们用炕头为她焐干棉衣上的汗水,捧来热腾腾的玉米面饼子,是朱蓓薇一生的回忆。朱蓓薇深刻了解当地乡农疾苦,更目睹了农业技术落后对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限制。民以食为天,如何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她的毕生追求。

  1977年12月10日,国家恢复高考,朱蓓薇与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尘封十年的高考考场。两个月后,朱蓓薇收到电报,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录取,那一年的高考录取率仅为5%。1978年3月,伴着自己秉持的志愿——学以致用、以知识力量改变农业现状,朱蓓薇来到了玉山脚下,开始了与轻院一生的相守。

  从八百里秦川来到渤海之滨大连,朱蓓薇的志向没有改变。四年在学校制糖专业的学习,朱蓓薇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1982年,朱蓓薇留校任教,同年重新组建停招十余年的食品专业。创业艰辛,在那个交通条件不便的年代,朱蓓薇访企业下车间,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经常要步行几个钟头往返于车站和厂家。由于经费紧张,出差买不起卧铺,朱蓓薇就铺张报纸睡在火车硬座底下。意志如铁,克服艰难,凭着这股子韧劲,朱蓓薇几年内走遍了东北三省的食品企业,转让粒粒橙、雪糕、香肠等多项加工技术,使得科学研究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

  随着国家对发展海洋蓝色经济的重视,从1994年开始,朱蓓薇把海参作为了科研的重点对象。海参,有着6亿多年存活史的古老而奇特的生物,因其“性温补、足敌山参”而胜名,在“海味八珍”中居首位。我国最早关于海参的记载出自东吴时期《临海水土物志》,海参的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聚氨基葡萄糖、粘多糖、海洋生物活性钙、高蛋白、黏蛋白、多肽、胶原蛋白、核酸、海参皂甙、硫酸软骨素、多种维生素、及各种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50多种养分,是不可多得的不含胆固醇的高级滋补品。然而,如此珍贵的海参离开海水后体内会产生一种自溶酶,在6-7小时内,海参会自己溶解成液体。为了攻破海参深加工的难题,朱蓓薇十年如一日夙兴夜寐反复试验。实验室潮湿的环境和大强度的换水试验影响着朱蓓薇的健康,一次,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突然发作,迫使她无法站立。试验正在攻坚阶段,朱蓓薇选择了坚持,她拒绝遵从医嘱卧床休息,让别人帮忙在实验室搭起一张木板床,忍着病痛天天平躺在床上指导实验,一躺就是一个月。

  苦心播种必有收获。通过对海参自溶过程的无数次试验和精心钻研,朱蓓薇团队最终在全国率先突破了海参自溶酶控制技术以及海参体壁热加工质构控制技术,开发了与技术相配套的自动化前处理装备,填补了国内海参深加工领域空白,其成果“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朱蓓薇将技术在辽宁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为“非得”“獐子岛”等多个国家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产品品种由最初的干海参、盐渍海参2个品种,发展到4大类10多个品种,产品销售遍及全国。海参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精品养殖,使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海参研究获得成功后,朱蓓薇又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我国水产养殖的最大品种——贝类,突破了贝类热加工食品的质构控制、抗氧化等关键技术,并研究建立了贝类精深加工的技术开发体系,解决了海洋贝类热加工食品的技术瓶颈问题,推动了贝类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的转变,实现了贝类的高值化利用。2010年她凭借“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五年内两次斩获国家科技大奖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凭借四十年如一日专注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辛勤付出和成果取得,朱蓓薇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产业创新奖、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及省部级奖励13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2013年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公布当年增选院士名单,朱蓓薇增选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消息传来,整个学校沸腾了!学校实现了本土培养院士的重大突破,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学校事业发展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师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教育科研事业,发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为学校各项事业进步和国家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乘大我之心,赤忱育桃李

  “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知识分子提出的一条重要要求。朱蓓薇便是以大我之心教书、育人、带团队,她曾说“要胸怀国家、社会和学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斗志。”

  在外面,人们叫她“朱院士”,在学校,大家叫她“朱老师”。虽身为院士,朱蓓薇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本职是一名教师,她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基本使命,用满腔赤忱践行着为人师的职责。繁重的科研任务不但没有影响她的教学工作,相反,科研优势转化成了朱蓓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题项目为牵引、以科研团队为纽带的特殊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同时,还通过言传身教,把科学精神的养成深刻融入到了育人过程当中。朱蓓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用自身“勤奋”加“认真”的科研精神要求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通过在朱蓓薇的科研团队中得到锻炼和陶冶,都自觉地以朱蓓薇为学术榜样,逐渐成长为我国食品科学领域充满朝气和斗志的一支新生力量。

  朱蓓薇以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使国家科研事业后继有人作为她矢志不渝的职责。朱蓓薇科研团队中年轻人较多,她始终坚持中心与人才发展同步,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责任,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一是始终坚持学习型团队建设,根据团队每位成员的专业特长,帮助指导梳理个人发展思路和研究重点,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建议,确保每位成员都得到锻炼和成长。二是大胆启用青年人才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加速提升青年人科研攻关能力。近5年来,团队青年人才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已经超过了30项。三是精心打造青年人才优质成长环境,不断拓展青年人眼界思维,加速提升青年人拼搏竞争意识。近年来,以团队成员周大勇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团队第三次成功问鼎国家科技奖的可喜飞跃。团队成员谭明乾,2019年8月入选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团队成员启航,2017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藻类高值化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为新教工岗前培训的讲话中,朱蓓薇这样说到:“合格的教师道德情操要高尚、敬业精神要强烈、工作作风要务实、专业知识要广博、教学方法要得当、创新意识要超前。师爱为魂,师德排在首位,尤为重要,所以我多强调一点。”朱蓓薇正是如此践行的。当问起朱蓓薇选择团队成员的第一标准是什么时,竟然与问及团队成员为什么要加入到朱蓓薇的团队时,答案完全一致:人品。朱蓓薇要选择热爱科研、勤奋踏实的团队成员,而团队成员则被朱蓓薇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真诚、谦逊、善良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凝聚。

  朱蓓薇的勤奋让她的学生们动容。一年365天,朱蓓薇要用超过100天的时间奔走于全国各地,访企业、走乡村,谈合作,做研讨。紧密的行程,辗转的奔波,让团队的小伙子们有时都觉得疲惫。而朱蓓薇总能抓住在飞机、车船上的时间,看文献、查资料、做笔记。同事劝她歇一歇,她总是说,这是最好的学习充电时间。

  朱蓓薇是团队和学生们的严师,也是慈母。即使工作再忙,朱蓓薇心中装着她的学生们,学生生病了一句体贴的叮嘱,通宵达旦的辛苦工作后邀请学生回家一起吃口便饭,叫上不能回家的学生一起过年过节,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擎科研大纛,立建功之业

  朱蓓薇用坚实的脚步留下了闪光的足迹,真正践行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当选院士之后的她更忙了,担子也更重了。然而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就是提升我国食品行业水平,使之逐步摆脱落后状况,实现世界领先。秉持这个目标,朱蓓薇带领整个团队砺行致远、成果斐然。

  团队近年在我国海洋食品研究领域声名鹊起,现有核心成员4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6人,博士学位教师41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1人。此外,团队还有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7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2人。近年来,团队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大连市领军人才1人、大连市杰出人才3人。

  近五年来,团队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0多项,省市纵向项目80多项,校企合作等横向项目100多项,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团队在海参、贝类、海胆、海藻、鱼类等海洋资源的精深加工及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3项:其中以团队负责人朱蓓薇为第一完成人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应用”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周大勇为第一完成人的“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朱蓓薇牵头完成的“以食品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朱蓓薇带领团队放眼整个食品行业,做好海洋食品产业战略、行业标准制定的智囊和参谋,先后发起成立了“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产学研战略联盟”“国家虾夷扇贝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刺参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辽宁省海洋食品校企合作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盟品牌”和“联盟团体标准”。参与《海洋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现代海洋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海洋技术领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子领域技术预测》等国家战略的谋划、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大连科技兴海示范基地、青岛蓝谷、合肥巢湖和舟山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建设。

  截至目前,朱蓓薇率领团队面向我国四大海域,聚焦深海和浅海、远海和近海、海水和淡水,建立产业化基地17个、院士工作站19个、与企业建立发展研究院23个,服务企业200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为“獐子岛”“晓芹”“上品堂”“壹桥”“非得”“辽渔”“海智源”“咀香园”“卡露伽”“利口福”“燕之屋”“煌上煌”等多个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如海参加工设备及生产线已经在国内19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还输出到俄罗斯和中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贝类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在4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仅用了三年,就使30多家企业新增了销售额近5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同时,还带动了水产养殖业、苗种培育、餐饮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间接增加了就业人数,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使农民收入由以往单一种植收入,变为水产养殖、加工等多渠道收入来源,使大连的海洋食品产业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和行业的领导者,对促进地方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响应国家扶贫攻坚的号召,团队先后在广西百色、江西赣州、甘肃会宁、陇南等革命老区建立院士工作站,用科技力量帮扶革命老区快速发展。2018年应国家中组部邀请,朱蓓薇先后到玉溪市高新园区、通海县、华宁县等地企业进行专家咨询活动,对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指导性意见;2018年举办海洋食品产业创新和发展高级研修班;2019年出席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黑龙江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共谋东北振兴良策,为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早在二十多年前,朱蓓薇就提出了“要通过不懈努力,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改变我国食品企业依赖外国的现状”。正是有了如此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荣誉感,朱蓓薇团队在卡脖子的技术上发力,在瓶颈问题上攻坚,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率领整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竞争力的团队在服务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海洋食品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朱蓓薇动情地说:“我知道,所有成果的取得都与我的母校密不可分,我之所以固守着,因为是母校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机会,给了我各种科研条件。如果说院士是我个人获得的最高学术荣誉,莫不如说,自产院士是工业大学自强不息、求实奋进精神最有力的昭示!”

  朱蓓薇用她精诚的科学精神,笃实的科研践履,优秀的人格魅力诠释了科学国士应有的心有大我、行止高远,更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工大人信念如磐、敢于攻坚克难的意志品格!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职工合唱比赛中,朱蓓薇作为一名普通的工大一员深情歌唱: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浏览量:1126